专业介绍
建筑工程技术(建筑信息模型英才班)
发布时间:2023-03-02 供稿: 点击数: Views

一、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的学生,并通过高考、分类招生考试达到学校录取标准。


二、学制、修业年限

专科基本修业学制为3年,可5年内毕业。


三、职业面向

本专业主要面向建设、施工、设计、工程咨询等企业,主要就业行业及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人才培养职业面向表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BIM技术基本应用和工程施工技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具备建筑土建工程建模、机电工程建模、创作项目设计方案展示及施工动画、编制施工方案能力,能从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施工进度管理、工程项目规划效果及动态施工展示、成本控制、工程结算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知识

1.掌握办公软件、建筑CAD软件知识 

2.熟练掌握房屋建筑学相关知识、建筑材料知识、法律法规相关知识 

3.熟练掌握主体结构施工知识、装饰装修施工知识 

4.了解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项目管理知识、建筑工程定额与工程量计算知识、建筑合同知识、报价技巧与索赔知识 

5.理解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绿色施工知识、建筑产业化知识 

6.熟练掌握工程财务管理知识、BIM项目管理知识

7.掌握项目各参与方运用BIM模型进行协同管理的方法

8.掌握施工方案、施工工序、施工工艺三维可视化模拟方法,能制作施工动画,可指导施工并进行合理性分析,适时调整方案            

(二)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BIM建模、BIM施工管理等软件应用的能力;

3.掌握建筑CAD 的操作技能;

4.掌握Revit 等典型建模软件的操作技能;

5.熟悉建筑与安装构造,具备识读建筑安装施工图的能力;

6.熟悉施工方案编制方法,具备熟练使用施工方案的能力。

7.  熟悉施工现场布置要求与规范及相关软件功能

8. 掌握运用模型进行施工动态管理的方法,将模型与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因素进行关联;

9. 掌握基于BIM的算量和计价等操作方法,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

10.掌握项目各参与方运用BIM模型进行协同管理的方法;

11.掌握运用BIM竣工模型进行竣工验收的方法

(三)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BIM方向)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学科与专业素质、人文与身心素质、劳动四个方面。

1.政治素质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2.科学与专业素质

学生需要具备财会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3.人文与身心素质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具有时代精神、工匠精神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稳定、向上、坚强、恒久的情感力、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4.劳动力素质

学生需要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建立积极劳动态度、优良劳动品德,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具备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具有能够与社会发展所需生产劳动能力以及劳动技能,具备积极健康的劳动心态。

六、课程设置原则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本专业根据主要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作为设置课程的原则,培养学生具备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熟练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见表2

表2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二)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及素质教育的需求,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贵州省情》、《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听说》、《大学体育》、《军事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与创业》、《office办公软件》、《劳动教育》、《建设法规》,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逻辑思维与表达》为公共基础选修课。

2.  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课程:《建筑识图与CAD》、《建筑材料》

(2)专业核心课程(共40学分)

必修课程:《BIM建模(土建)》、《Autodesk Navisworks建筑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建筑施工技术》、《BIM建模(机电)》、《建筑给排水》、《建筑工程清单计量与计价》、《BIM项目管理》、《建筑暖通》

(3)专业拓展课程

必修课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清单计量与计价》、《建筑结构》

3.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见表3

表3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

1.实验、实训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共计2026学时,可以完成的项目内容和课程内容有:

主要包括:Autodesk Navisworks建筑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建筑施工技术、BIM建模(土建)、BIM建模(机电)、建筑给排水、建筑装饰、钢结构、BIM项目管理、建筑暖通等

2. 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共计1034学时,主要包括专业专项实践(44学时)、社会调查及认知实习(22学时)、毕业顶岗实习(396学时)、毕业设计(132学时)、军事训练(44学时)、入学教育与专业导论(8学时)、跟岗实习(396学时)等。

3. 社会实践、跟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理论课程的拓展与延伸,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跟岗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毕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相关实践和实习严格执行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学生实习管理相关规定和要求。

社会实践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的相关社会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后,提交相关社会实践报告,资料齐全完善方可通过。

跟岗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以学生自己应聘财会相关岗位为主,以学校介绍安排实习岗位为辅。每个班级安排一位校内指导老师负责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寻找一名校外指导老师负责对具体岗位工作进行指导。实习结束后,分院安排相关实习答辩。

跟岗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以学生自己应聘财会相关岗位为主,以学校介绍推荐实习岗位为辅。辅导员老师统筹规划与管理,学生在毕业当年的5月份需要提交顶岗实习报告,实习相关资料齐全完善才予以通过顶岗实习。

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为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组成。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占到70%,兼职教师数量比例为18%,兼职课时量比例为10%左右。兼职教师来源不仅为同类高校的副教授,更多为企业中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校内实训室有:测量实训室、CAD操作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施工工艺实训室、钢筋模型实训室、广联达软件实训室、BIM软件实训室、项目管理沙盘与招投标实训室、结构试验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技能的训练场所(见表4)。建筑工程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引进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外实训室,并多方面建立产教融合。与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集团第七工程局二分局(国有企业)、中国水利水电集团第七工程局试验检测研究院(国有企业)、湖北辉宏地理信息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贵州鑫达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贵州鑫东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成都凯盛测绘有限公司、贵州地矿测绘院(事业单位)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见表5)。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教学,增强专业技能,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表4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方向)校内实验实践室


表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方向)校企合作单位(部分)


(三) 教学资源

1.校内实训资源

本专业校内实训室共有12间,可供8门课程开展教学,可以在实训室完成的课程为建筑识图与CAD(108课时);建筑材料(72课时);BIM建模(土建)(288课时);建筑施工技术(108课时);Autodesk Navisworks建筑虚拟仿真技术应用72课时);BIM建模(机电)(144课时);建建筑工程清单计量与计价(72课时),实训室可为300人服务,利用率95%。

2.校外实训资源

本院与校外多家单位达成校企实训基地,可完成40%的实训操作,完成的课时量占总课程量的40%。

3.其他资源

为保证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本专业内所有课程按照1:5的比例进行参考书籍的配比,并利用365大学教学辅助平台,结合OBE教学理念,开发在线课程,供教师上课使用和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为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电子图书资源(http://www.gzgszy.com/lib)开展自学。